传习录读书笔记
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,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?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,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。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书笔记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传习录读书笔记1问:“燕平云‘讲理无私’。‘讲道理’和‘无私心’有什么区别?”老师说:“心就是理。”“无私之心”就是“讲道理”,不讲道理就是自私。如果你分析自己的内心和理智,你就不会好。”
他还问:“史的激情不染人间,这似乎是无私的,但抛弃人情往来是不合理的。”他说,“这只是统一事物,只是让他成为一颗私人的心。”
—— 《传习录》
王阳明用朱的话来解释他的“心即理”,“理”就是正义的表现。正义要体现,就要改掉后天养成的习惯。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体现,无私是去除的。无私当然是正义。另一方面,如果你的正义得不到彰显,那是因为你的心被后天蒙蔽了,自私就是自私。简单来说就是无私。他们是一回事。如果两者分离,就是因果关系,这是朱的理论,王阳明不同意。
有趣的是,陆成问及佛教的无私之心与理性的关系。他认为佛教无私的心是不合理的,因为他抛弃了人伦,这个人必须孝顺。在我们没有尽孝之前出家,首先是违反人伦的。作为一个人,父母养育了我们,我们必须孝顺。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,没有孩子,但一定要有父母。似乎世俗的欲望被抛在一边,一切都是空的。父母的爱呢?父母在世时,你追求的是佛教的无私之心,即没有正义的体 ……此处隐藏4244个字……致知。把事情放在一边,学习就会不着边际。
三是知行统一的问题。知者有为,行者有为,知之为行,行之决定行。读以知为目的,知以行为目的,所以读书必须用于引导行,从而知行合一,谓之“经世之道”。光看不想,只会越看越糊涂,光看不想就会变得自我。每一个人都能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心,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当人们漫无目的,碌碌无为的时候,不妨看看《传习录》,探寻一些人生的真谛。
传习录读书笔记8问:“你看不清楚,怎么看?”
老师说:“这只是字面要求,不清楚。所以,还是从旧社会学起比较好。他能看得多,理解得多。只是他虽然为了学业什么都懂,但是一辈子都得不到。你必须在身心上努力学习。做不到的,一定要转向自己的心和身体,才能过。盖四书五经,然说此身心。这种身心叫道,而身心则清明,没有别的。这是为了学习心灵。”—— 《传习录》
我也有同样的问题。我不识字。我看不懂怎么办?我还是照字面理解,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儒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,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?我个人把知识分为两类。第一类是正确的知识。像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公式,都是对的。然而,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,也没有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。第二类是有用的知识,即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、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、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。我之所以看不懂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做正确的知识来读,或者按照以前的方法和套路,如果不结合自己的生活,我不会印在自己的骨子里,但我还是留在了储备中。
大师说,向他学习主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,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旧的模式,创造新的体系。如果我们在向师父学习的同时遵循旧的套路,还不如不学,这样会耽误师父的时间和我们自己的时间。